close

三、覺醒條件之一:心的安頓

  

深刻的寧靜,才可能使我們深入觀照自己。生命的覺醒,首先需要安頓自己的心。前面提到,親友亡故、重病、重大挫敗,都可能使我們進入深度的寧靜。但是,以這種方式而得到深度的寧靜,代價太高,被動而且短暫。所以不能依靠這種方式。把自己的心安頓好,就可以隨時進入深度的寧靜。我們的心思總是跳動不停,像是搖晃不定的杯子,杯裡的水有很多雜質。必須放下杯子,讓雜質沈澱,這水才能透明。 

 

 

寧靜的作用很大,人在寧靜之中,才可能如同不搖晃的水杯,有穿透性,領悟力與記憶力都穩穩的出現。我自己的讀書經驗即是如此。而且寧靜中所獲得的深度精神喜悅,勝過一切感官的享受,終身難忘。也只有寧靜,才能有創造性的思考。習慣了寧靜,也會有瞬間的爆發力或行動力。很多人以為習於安靜,這人就變得沒有生命力、沒有行動力。其實恰恰相反。 

 

  

得到深沈的安靜,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穩定。我要舉一個例子說明。戴維森(Richard J. Davidson)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教授,該校感情神經科學實驗室的負責人。他的研究重點是「大腦與情緒的關係」。戴維森的實驗室是美國五個研究中心之一,專門研究人類的身心互動。他曾獲得一千一百萬美元的補助,用以研究「禪定對腦部、免疫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影響」。戴維森曾經研究有三十年禪定經驗的一位西藏喇嘛,發現這位喇嘛對於人類細部表情的變識能力,遠超出其餘五千位的受測者,包括警察、情治人員、法官、律師、精神醫師、海關人員。對於驚嚇測驗(在耳邊突然放鞭炮或開槍),喇嘛的生理方面有些微變化,但臉上沒有一根肌肉痙攣。西方所有的研究都顯示,沒有任何人可以避免驚嚇反射,包括經常射擊的警察,但這位西藏喇嘛做到了。喇嘛事後說:「如果可以正確維持情緒的開放狀態,那麼巨響便彷彿是中性的,就如一隻鳥飛過天際一般。」[2]我是在讀到這段話的時候,聯想到慧能大師的偈句,並且恍然大悟:「普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原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也因而領悟,何以比起神秀的境界要高明:「身如普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

  

安靜才能放鬆,放鬆對於身體健康的幫助很大。放鬆不是肢體的柔軟而已,更重要的是心底深沈的安靜與柔軟。不爭勝、無所求、無可無不可,我們生病時就有這種單純而神秘的寧靜。生病時,我們只有一種願望,養好自己的身體,別無其他。如何獲得持續性的放鬆與安靜,這需要練習,而不是腦子明白即可。放鬆與安靜,比起知識的求取更困難,因為放鬆與安靜所對應的是「心」,而不是腦。

  

 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得到持續性的安靜,或者說,如何安頓我們的心?這個問題很難回答,也很簡單。方法有很多,也可以只是 一兩 個。關鍵是,能否持續練習。

  

我個人的經驗,練氣、站樁、內家拳都是很好的方法。我的經驗,放鬆的站樁會進入一種很深的寧靜,站完樁,有如大夢初醒。樁法很多,我站的是渾圓樁[3],偶而站子午樁(三體式)。靜坐是靜禪,站樁是立禪,內家拳則是動禪。不論練氣或內家拳都要有明師的指點,特別是內家拳。明師不是有名的老師。名氣大的老師可能有真本事,也可能是騙子。不過,有名的老師,錢賺得多,因為慕名的人多。也因為學生眾多,學拳經常變成大會操,變成舞獅舞龍。內家拳必須以心傳心,需要明師耐心與細微的指導,大會操練出來的拳只有外形,表演用的架勢或套路,不但得不到內心的平靜,反而可能練出一種挨打的拳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不建議慢跑,不建議有氧舞蹈,更不建議去健身中心做重力訓練,讓自己的肢體肌肉變得僵硬起來。好的運動應該在結束之後,神清氣爽,感覺能量是蓄積起來,而沒有耗盡能量的疲累感。好的運動有如小火,而不是猛烈的火。溫火或小火也會使我們發大量的汗,真正的燃燒內臟脂肪。最重要的是,好的運動應該結合身心靈,運動過程與運動結束,心理都是安祥的。

 

 

 

我建議的方法未必符合每個人,一定有其他方法可以安頓我們的心(如瑜珈、坐禪),只要有機緣都可以試試。但是要注意,心靈的教師蛇龍混雜,騙子很可能多於高人,所以,睜大眼睛不要受騙是第一要務。

 

 

 

四、覺醒條件之二:好的閱讀

 

 

安頓我們的心,等於走上了生命覺醒的道路。除了上面所提的方法之外,好的閱讀也很重要。多數人都有求知的熱情,但不知讀什麼書。 

 我們的時間都很有限,沒有餘暇閱讀無用的書。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,沒有定見的人會以為,最新的知識必須掌握,所以惶恐不安。我要不客氣的說,暢銷排行版的書,最新的知識,很有可能都是無用的廢話。最近有個朋友送我一本某管理學大師的新作,談五十歲以後的生活規劃。印刷精美,談的都是淺陋的枝枝節節的事。這位大師教導讀者,要在退休後規劃移居海外,退休後的生活才可以豐富。他也提到,要選擇死後的安葬處所,死後可以跟美麗的景色為伴,他說已經看中日本三個風景絕美的地方,也考慮歐美的勝景。一個很基本的觀念,心即淨土,這位大師可能不懂,也甚至不懂什麼是無所從來,無所從去。再一次印證,有知識的人,不一定有深刻的生命覺醒。

 

 

 

我們需要閱讀的書,直接與生命的安頓有關係,稱之為「生命的學問」。任何階段的學校教育,都缺乏這個「生命學問」的教導。生命的學問,例如:文學、宗教之學。好的武學書籍,也可以是生命的學問。但是,一般的哲學書籍很難算是生命的學問,哲學對應的還是腦,而不是心。哲學是各個生活領域或知識領域的深刻思考與反省,但那都是對於我們自身生命以外的分析、批判,都只涉及腦神經細胞的運作,無法撩動生命,觸動人心。哲學家也可能是沒有心肝的人。同理,開口閉口人性尊嚴,講什麼後現代主義的法律人,也可能沒有心肝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381830 的頭像
    a381830

    出國放輕鬆

    a3818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